——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
“智慧南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ar 【摘要】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对“智慧城市”建设具体项目规划、实施进行评价?如何通过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并约束“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避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缺乏“智慧城市”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智慧南京”建设实践为例,通过对“智慧南京”基础设施、城市智慧产业、城市智慧服务、城市智慧人文四大领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总结出一套结合南京实际,兼顾“智慧城市”建设总体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南京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发展理念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为应对这一新趋势,IBM、中科院、思科等纷纷提出了“智慧城市”、“感知中国”或“智能互联城市”的理念和发展方略。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应理解为城市信息化理念的升华,是城市信息化的更高阶段。
当前,我国许多一、二线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定位。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对“智慧城市”建设具体项目的规划、实施进行评价? 如何通过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并约束“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避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在缺乏一套“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状况下,许多城市的“智慧项目”建设比较盲目,“形象工程”大行其道,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决策层及相关机构能够很好地把握“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具体实施机构来说,也可以通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的评估,以便找出不足之处予以纠正,从而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健康地发展。
2 国外城市信息化水平评测方法管窥
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因此需要分析城市信息化测评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在此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近三四十年来,在信息化评测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分支:一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以此来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二是从衡量社会信息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来构造测度模型,其典型的代表是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标。
信息化评测两个方向的理论,派生出两种对信息化评测的方法。
2.1.信息产业测评法
以“波拉特法”为例。“波拉特法”是在宏观层面分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评价方法中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它以信息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侧重信息经济的测评,将信息行业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利用两个数据库:即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一职业结构矩形”数据库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一资本流通矩形”数据库,计算出三项指标,即:
(1)信息劳动者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
(2)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3)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通过以上三项指标,评估出信息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信息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但是数据整理比较复杂,测算时需要与之相应的统计体系与口径,应用具有一定难度。
2.2.信息社会测度法
用于评价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代表方法是日本在1965年建立的“指数测评法”。[1]该方法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选出与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系数有关的11项指标,组成一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
与波拉特法相比,日本的指数测评法具有统计数据容易获得、操作过程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直观清晰的特点。但是,在指标设立上对信息产业的作用强调不够,有些指标如“人均发函件数”影响较小,也较为陈旧。
3 中国城市信息化水平评测指标方案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信息化的评测研究。2002年7月,信息产业部发布了《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方案(试行)》,作为试点城市进行信息化水平测评的依据,是一套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算标准。[2]
不过,该方案过于粗糙,强调了对信息基础设施的评价。没有反映信息化投入、信息化人才储备情况、信息化政策环境等,没有真正反映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
4 评价“智慧城市”应遵循的原则
“智慧城市”建设正方兴未艾,而对于智慧城市评价方法的研究尚未见公开成果。仅见于IBM城市智慧程度评估白皮书[3],该报告指出,在“智慧城市”战略规划制定阶段,评估城市的核心系统和活动是最根本的内容。理想情况下,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量身订制:以支持实现城市特定愿景和战略,推动可持续繁荣。
(2)统一:涵盖构成城市的所有系统。
(3)全面:了解引入新的、“智慧的”解决方案带来的绩效变化。
(4)具有可比性:允许根据其他同类城市的情况评测城市的表现。
5 “智慧南京”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通过上面对于几种评价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几项原则:
(1)指标体系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当前数据的采集是容易和科学的;
(2)指标体系具有可加性,可按区域划分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
(3)指标体系具有认知性,数据来源具有可靠的依据,指标体系衡量结果能得到认可。
根据这三项建立原则,考虑到“智慧城市”的特征、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推进模式,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城市智慧产业领域、城市智慧服务领域、城市智慧人文领域四大部分。“智慧城市”网络互联领域包括5个指标项;城市智慧产业领域包括7个指标项;城市智慧服务领域包括4个指标项;城市智慧人文领域包括7个指标项,总共23个评价指标,并以南京市作为案例,进行具体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分析。
指标解读:
(1)无线网络覆盖率。无线网络覆盖率是反映一个城市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城市运行效率、信息化程度以及竞争水平的重要标志。以Wifi为例,2008年南京主城地区Wifi接入点有8000个,无线接入覆盖300km2,2009年覆盖600km2。即,两年发展速度增长了100%。按照这个速度,根据300×(1+100%)“=6598km2计算,n=4.69。至2014年,南京市无线网络接入可达100%覆盖率。借助高质量的无线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以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为三大特征的物联网建设就有了可靠的基础条件。
(2)光纤接入覆盖率。光纤接入覆盖率同样是反映了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与“无线网络覆盖率”指标相同,该项指标也成为城市未来建设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智慧城市”的重要参考指标。根据此项指标,南京的光纤接入覆盖率已经达到100%。
(3)户均网络带宽。一般把户均网络带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保持经济繁荣的基础。韩国根据一项最新的计划,将在2012年之前使韩国全国网络带宽有10倍的提升。预计到2012年,韩国互联网络将迎来1Gbps的新时代。南京市在“城市光网”初具规模的基础条件下,参照韩国到2012年的发展计划,其“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在2015年实现户均网络带宽1024Mbps的水平。
(4)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一个城市的数量和学科分布领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总体科技水平。南京市截止2009年已有1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从时间间隔上看,在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验收通过的最长时间间隔为8年。近几年来,验收通过的重点实验室时间间隔都在5年以下。因此,至2015年,南京新增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目标是可能的。
(5)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应用。智能电网是当前全球电力工业关注的热点,引领了电网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应用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和绩效。因此,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应用指标可以成为反映城市智慧程度的评价指标。
指标解读:
根据智慧产业的特点,对其评价主要从产业投入和产业产出两个方面进行。任一产业要想得到产出,就必须投入各种生产要素。智慧产业是高端技术和智力成果集中的行业。智慧产业投入指标就是要反映产业投入要素的资本和知识密集程度。智慧产业产出指标反映了智慧产业生产的成果及其对于所在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影响。
(1)智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智慧产业应包括:服务业内的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咨询和调查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业;制造业内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据统计,南京市2010年1~4月,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共完成投资64.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3%。以此类推,2015年则将完成投资1625亿元。
(2)智慧产业R&D经费支出。该指标反映智慧产业的知识生产投入。主要内容包括:R&D活动人员数量、素质及其工作量情况;R&D经费支出、用途及来源情况;研发用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拥有情况;各类研发机构的基本情况;R&D项目(课题)的研究类型、组织方式及社会经济目标等情况;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及使用情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情况;政府给予研发活动的税收减免情况等。
(3)智慧产业占GDP比重。本指标反映智慧产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总量的影响。此项数据可根据南京市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4)智慧产业从业人员数。智慧产业从业人员数直接反映了智慧产业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具体数值见各年度《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智慧城市”的建设会大幅提高相关产业就业人数。
(5)智慧产业年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在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度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标志着城市发展的动力。智慧产业年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反映了“智慧城市”及智慧产业建设对于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智慧产业年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作为指标来反映一个城市智慧产业发展状况是恰当的。
(6)电子商务交易额。电子商务作为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其交易额可作为产业升级的代表指标。
(7)万元GDP能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社
会能源消费总量与实现的生产总值之比,即每万元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总量。该指标是综合反映能源消费所获得的经济成果的重要指标,是体现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性指标。
指标解读:
(1)政府行政效能指数。智慧的政府能够实现多部门集成和一站式服务,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提高市民对政府的满意度。政府行政效能指数由市民诉求提前办结情况、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办结情况、市民满意率、企业满意率四个分项组成。政府行政效能指数满分为100分,每个分项满分为25分。
L1事项1法定办理时间,L2:事项2法定办理时间,……,L。:事项n法定办理时间(共有n个事项)
T1:事项1办件数,T2:事项2办件数,……,Tn:事项n办件数
(用作下标时记作小写,t1…tn)
F11.事项1中第1件办件实际办理时间,F12.事项1中第2件办件实际办理时间,……,F1t1:事项1中第t1件办件实际办理时间Fi:事项i平均办理时间,Ki:某事项i法定提前办结率,
Y:办件时间平均提前办结率,
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办结情况得分=Y×25市民诉求提前办结情况得分和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办结情况类似。
(2)协同应用系统数量。协同运作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协同应用系统的数量与覆盖面直接体现了“智慧城市”的服务能力。南京市要加快推进政府协同办公平台、政务公开服务平台、城市应急指挥系统、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核对系统、并联审批等跨部门协同应用系统建设。
(3)智慧公共服务应用普及率。智慧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医药卫生、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等多个方面。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考虑,将重点建设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市民卡、智慧生态、智慧社区等工程。智慧社会公共服务普及率由智能交通道路应用率、电子病历普及率、市民卡普及率、城市雨污分流污水管应用率、智慧社区体验率五个分项组成。其中智能交通道路应用率是由城市智能交通总里程除以市区道路总里程;城市雨污分流污水管应用率是由城市雨污分流污水管总长度除以城市污水管总长度;智慧社区体验率是由城市智慧社区数量除以10。智慧公共服务应用普及率由上述五个分项求和后除以5。
(4)智慧服务建设资金投入额。“智慧城市”建设要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但政府的投入也必不可少,智慧服务建设更是政府投入的重点。目前应由政府投资主导建设的领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医疗、政务数据中心、市民卡、雨污分流改造、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工程。
5.4 城市智慧人文领域评价指标体系(表4)
指标解读:
(1)人均GDP。GDP总量指标反映了经济整体规模和水平,而人均GDP指标则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标杆之一。在国际上人均GDP通常被用来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水平。“智慧城市”的构建目的,不仅在于推进城市GDP总量的增长,更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因此,我们将人均GDP选作“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之一。
(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创新驱动型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提高城市市民的素质,造就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人才,是“智慧城市”的灵魂。人才是发展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的决定性因素。
(3)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产业,正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国际上一般认为,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核心标志是“双60”: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6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60%。
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是信息服务业繁荣的体现,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4)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是继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后反映信息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由对5个分类指数——基础设施建设指数、使用费率与负担能力指数、知识与应用能力指数、使用与普及程度指数、环境与应用效果指数进行综合测算得出来的。
国家确定的“十一五”期末“全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超过0.7(注:以1为基准)。经测算,2008年江苏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68.3(为便于计算,以100为基准),与国家目标相差1.7,而2008年南京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则为76,已提前超越了国家目标水平。
(5)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2010年2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政府信息公开、市政建设、司法、政府与民众互动等若干民生重点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全国13个城市(上海、杭州、广州、郑州、北京、呼和浩特、重庆、武汉、合肥、成都、西安、海口、昆明)发起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考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及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09~2010年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为71.5分。[4]
(6)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再提升。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因此该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直接反映城市在人文方面的智慧程度。
(7)国际性文化体育交流活动评价。设立6项指标,每项指标按程度分别赋予不同分值,对国际性文化和体育交流活动进行评价。[5]
1.建设投资。这一指标反映城市在举办文化体育活动时所进行的场馆、配套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方面的投资。五个等级为:1非常少,2较少,3多,4较多,5大量。
2.活动旅游者。举办文化体育活动吸引的旅游者数量是非常关键的指标。五个等级为:1非常少,2较少,3多,4较多,5大量。
3.软件投资。伴随文化体育活动所进行的对城市文化、技术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在此统称为软件投资。软件投资对于城市“软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五个等级为:1非常少,2较少,3多,4较多,5大量。
4.外部投资。外部投资会影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五个等级为:1非常少,2较少,3多,4较多,5大量。
5.文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活动的吸引力与活动的级别、规模和普及程度等有密切联系。文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大就会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媒体关注,使城市形象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五个等级为:1基本无,2较弱,3一般,4较强,5非常强。
6.管理水平。管理水平是文化体育活动发挥作用,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五个等级为:1非常低,2较低,3一般,4较高,5非常高。
6 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确定因素
建立一套“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确定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缺乏,即数据缺乏、方法缺乏和经验缺乏。举例来说,不仅是南京,我国城市信息化方面的统计基础均相对薄弱,数据来源受到较大的限制,亟待形成一致的信息化相关统计口径,并确保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智慧城市”本身是一种对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而建立以“智慧城市”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上述三个方面的缺乏,使得“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有待于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完善。
7 结语
“智慧南京”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期间南京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尤其迫切。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在于可以避免大量的建设资金浪费;可以减少“形象工程”的出现;可以使有关部门能够知道一定时期内“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失误。如此,南京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从开始就在一个良性的约束框架内进行。而目前对“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与构建一个全面的、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仍有一定的距离,有待于在南京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