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违章建筑的遥感监测:现在沿海城市郊区的违法建筑很多,如果能够把已经登记过的建筑录到系统里面去,通过遥感违法的建筑就能从屏幕上跳出来,然后再一统计,违法建筑是多少比率马上就显示出来。不过利用遥感强化土地变更管理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对于违章建筑监督光有遥感数据还不够,建筑物数据库还未健全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房产证数据,没有登记房产证的建筑能够在显示屏上改变颜色。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需要建立以建筑物为核心的数字管理体系,这实际上比土地的管理体系更为重要。
2.利用多光谱/高光谱遥感监测流域水质安全。我们最需要用遥感对城市表面的水体进行多光谱扫描,来获得水体中的叶绿素、可溶性有机物、透明度、总磷、总氮等。总磷总氮、悬浮物如果能得到,继而算出水体中COD是多少,进而能够获得这个城市地表水的分类(二类水、三类水、四类水和五类水等),然后能够在城市的数字地图上直接标注出来。如果这个手段可以掌握的话,人居奖评选的依据就有了,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参数不要搞得太复杂。同时,还需要把模型做好,再进现场取样进行比对修改,使得出来模型比较准确。因为多光谱/高光谱等数据都是要套在模型里,要用现场数据来验证修改。
3.总规和控规的管理。如果建设中批的总规,先由地方建立总规控制的系统,通过对接部规划司能查就好了。另外,控规是地方性法律性文件,是必须公开的,一公开就是谁都可以查,控规在国外是谁都可以查的,这一点很重要。总规我们可以查。控规因是公开的也可以查。数字系统建设路径就要这样设计,技术上来讲是如何与行政管理结合的问题。
4.焚烧型垃圾场烟气的光谱分析。我们可以对焚烧型垃圾场烟囱的烟气进行光谱分析,检查烟气是否基本上达标,判断异常不异常。除了可见光检测烟气,还需要红外的或多光谱的,比如垃圾焚烧厂经常出现除尘设备故障,或者是到了晚上的时候为了省电把除尘设备关掉,看能否通过高分辨遥感数据观测到。
5.城市交通问题。要考虑城市的绿色交通体系,也就是有多少市民骑自行车出行的,多少人是步行出行,多少人坐公交,这件事最重要。能否通过一个数字遥感平台,随时掌握所有的城市在交通出行方面这几个量的比例。高峰期是怎么样,平常怎么样。同时可查出某城市道路的自行车道的完善率,部里就可以判断出来,这样就可以给这个城市打分。因为我们是通过微观数据来进行宏观决策的,宏观数据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城市跟城市之间竞赛,要科学PK起来,不要靠虚报数字。部里可以通过遥感数据,能够正确把它们的PK起来,只能老老实实的干好工作,则无虚报冒领,这是我们作为宏观调控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比如说违章的建筑的比例,城市和城市之间都可以PK。我国城市多,通过高分应用引导城市互相之间开展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友谊竞赛极为重要。
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的整体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有重点、有成果。下面我讲下“一个目标、两大专项、三个平台、四个层次、五大技术”的意见。
一个目标:将目标聚焦在服务于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促进城市之间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竞争这一个核心目标上。
我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城市,因为城市消耗了全社会70%以上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同等量的CO2和污染物,城市是作业层,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必须抓住城市数据分析,促进城市之间科学的良性竞争。中央早就倡导科学发展观,有的时候并没有达到目标,就是因为没有实现城市间科学的良性竞争。我们这个城市数字化系统就是要促进城市间科学的良性竞争,目标的着眼点就放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要把以前比较散的目标聚焦到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上来。就像当前全球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众多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围绕着气候变化展开,正如有个美国人讲,现在美国搞研究,离开了‘气候变化’一分钱都拿不到,所以把什么都往‘气候变化’里面装,这点你们要向他们学习,应该将工作重点向‘可持续发展’倾斜,我们搞城市数字化系统要学习这个思路,要紧紧围绕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展各项研究和实践,因为“十二五”的战略决策重点就在于此。一旦这个大目标明确了,自身发展的那些小目标,比如数字城市专委会的建设、数字城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经费的支持、队伍的成长等等,都将迎刃而解。
两大专项:将高分专项和水专项密切结合起来
紧抓高分专项和水专项,而且必须把这两个专项密切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两个专项的实施都还有两个五年计划时间,必须抓住这十年大发展的机遇。这两个专项就像两条高速公路让你跑车,你能开多快就能取得多大的成果,实施好高分专项和水专项这两大专项可以为数字城市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个平台:要建立国家级、城市级和企业级平台,并达到共建、共享和共用。
国家级平台包括部规划司、城建司、科技司的综合平台。规划司目前还没有什么平台,城建司陆续建立了一些平台,科技司也建立了一些平台。这三个司的平台最好能由数字城市专委会统一来筹建,原有的平台也可以由专委会进行归纳,因为这三个司业务是完全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根据三个司的业务要建立相应的国家级、城市级和企业级三个层次的平台;国家级平台把省级平台纳入进去是正确的,因为有了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就自动产生了,有利于省建设厅的调控。通过三个平台的建设,达到共建、共享和共用,并且要处理好数据之间的关系,防止信息孤岛效应,让更多的信息实现共享。
但是,信息孤岛实际上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国家那么多部委都想建立自己的平台,关键是谁能提供出好的平台,那就要看谁能抓住机遇扩张队伍,帮助对方消除信息孤岛。我这里所指的消除信息孤岛,不是最终成为一个岛的战略,而应该是岛与岛之间的科学竞争;如果你的岛功能好,能够把其他岛联合起来就“没有孤岛”了;如果今后国家只剩下两三个孤岛,那么也就表明实现了信息共享。所以,只有依靠岛内自生扩张的动力与其他岛建立联盟。比如专委会这个岛更便宜、功能更全、技术标准最全面、接口最通用,能够为其他岛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那就可以“兼并”其它岛;又比如某个“岛”具有核心的资源,这资源包括政治资源、体系资源、技术资源、软件资源以及数据资源等等,就像一个企业如果有核心资源就可以兼并其他企业,没有核心资源就可能被兼并。
四个层次:要在建筑、社区、城市和区域四个层次下功夫
1.建筑层次(微观):在建筑上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光电建筑一体化、住房数据统计等,独立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的建筑层面的平台。至少有三个项目库可建,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这些都是国家有项目的,只要有项目我们就可以积极去建构。农村里有危房改造,也有数据库,把这些建筑层面的数据都搞清楚,某一城市的基本细胞就搞清楚了。原来我在杭州任市长时的同事一位副市长,不是科班出身但提出一个很妙的点子,将建筑层面都搞清楚后,再将电网系统的电表抄表系统进行比对,城市中每座建筑耗电量就出来了,再与煤气表、水表等数据比对,每个家庭的绿色成本和CO2排放就出来了。由此可见,智慧是在应用中涌现出来的,离开了应用做什么都是白搭。我们之前搞数字城市,一帮人关起门来在闭门造车,结果做出来的系统与后面具体应用是不衔接的。倒是北京东城区懂得实际业务,用低技术构建出来一个可应用的系统。许多高技术但不结合实际应用的数字项目是没有用的。这两个例子就说明数字化系统的生命力全在于应用。
2.社区层次:在社区层面有我们的抓手,如绿色社区、低碳园区、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校园等。社区层面从规划来讲就是控规,控规必须要公开化,一公开我们就可获取数据自动接入系统;再把供气、供水、垃圾的处理、污水的处理都对应延伸到社区,因为这些设施都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这一个层面我感觉做得还不够,存在着一个断层。社区居委会是一个管理层面,这个层面如果有一个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我们接通,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城市层次:当前,城市层面的领导是高度重视数字化系统建设的,但是政出多门。在城市层面,我们可以基于城市总体规划,建立一个总规的数据库,然后把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的升级、城市的遥感、可再生能源应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都与数字总规结合起来。在城市层面加强规划管理,保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
城市层次数字化管理有两个新方向,一是城市防灾主题,重点是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因为每一个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几乎都是空白,明年开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的重点之一就是城市地下管网。国家要对所有城市地下管网的完备度,及衍生出来的管网抗灾性等做一个总体的评价。二是创新社会管理主题,这是中央正极力在推动的方向。社会的创新管理就是要应对人均收入达到4000到10000美元阶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危机,因为这个时候人们思想最复杂,贫富也最悬殊。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城市的管理创新,农村可以先不管,因为农村人口在减少,基本不会太乱。城市社会创新管理就像是第三个需要研究的专项,数字城市如果能切入进去,那是找到了一个很大的应用窗口。
4.区域层次:主要是流域水质管理、都市区规划、城市群规划管理,城乡一体化管理等方面。例如我部对口帮扶的连片穷困地区大别山,先把大别山区搞一个区域性数字遥感应用,可以先把大别山的地质、土地、森林、人口、水等各类资源及其资源限制情况,还有城镇群现状、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村镇体系等都可从区域的角度来构建数字化系统。
五大技术:要将数字图像合成技术、多光谱遥感技术、数字建模技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库构建技术、物联网技术进行集成。
1.数字的图像合成技术。这是一项很有用的基础性的技术。由于其直观性易获得各级领导的青睐,如能将其精密度提高就可虚拟城镇的形态进行规划和建设的模拟评价,前景极为广阔。
2.多光谱遥感技术。我越来越感觉到在高分专项带动下多光谱遥感的奇妙威力,它可以从空中获得数据对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初步分析,对水质、森林、人地矛盾等进行直接的分析。
3.数字建模技术。通过建模,可以用最少的参量、最客观的数据来预测社区、城市将来的发展,提前预警,把未来不确定的东西变得比较确定。
4.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库构建技术。要将云计算和前端计算结合进来。当前,云计算系统应用还有一个误区,即片面追求越全越好。现在联想等大公司希望通过构建云计算服务能很便宜的给用户使用。例如在枣庄市,技术服务公司给出了30%的价格优惠来建立国家云计算中心应用窗口,大量的复杂计算就可以在枣庄实现。但除了有强大的云计算中心,必须拥有一个前端计算系统,比如利用一个很小的芯片就能在前端做初步的信息分析,把复杂的运算留给云计算中心去算,这样构成的系统才有灵活性和低成本。
5.物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虽然被炒得这么热,但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领域中几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其他任何新潮流技术一样必须基于应用。物联网其实就是传感器加网络再加模型计算三者结合起来的新系统,数据可以来自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生产的遥感数据,这相当于天空上有一个大的传感器,同时地下、地面、建筑中还有许多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之间的联合协调非常重要。如同我们人类在户外通过手脚等感知天气冷暖再传输到脑神经进行判断一样,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加云计算相当于人类的大脑,物联网的前端传感器等于我们手脚,这就是现代仿生学或大自然给我们的有益的启示。
要学会将大问题、大思路搞清楚,小问题依附于大思路去解决就能出成果。回顾数字化的城市发展的历史,有些专家、研究人员的系统思想、软件技术等很好,但如果不懂得应用就会陷入技术陷阱。一切创新都是为了应用!数字技术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盲区,就是按照专家自己的想法埋头走预定的路,以为离目标越来越近了,殊不知与应用目标越来越远,也就是研发出来的系统和应用越来越脱节。
看了数字城市专委会目前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数字城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前期筹建的状况,我觉得这些工作开展的很有意义,也很有前景。像现在国家级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系统的建立其实就是毛细血管,建筑构筑物就是基础细胞,几大系统有序的建立,整个三层次数字化系统也就有望建立了。